明末最强冷兵器斩马刀:不但击败八旗兵,还把荷兰人打出阴影
明朝军队中装备着各式各样的兵器,不但有刀枪镗斧等冷兵器,还有三眼铳、佛朗机炮等热兵器。
不过在明末最大放异彩的冷兵器,则是郑成功部队中装备的斩马刀,一种对付清军骑兵比较给力的长柄战刀。
郑军中装备的斩马刀属实堪称利器,不但能在野战中击溃清军八旗,甚至在攻台时能够阵斩荷兰火枪手。
明晃晃、亮堂堂的长柄斩马刀,数度给荷兰人留下惊心动魄的阴影,以至于让荷兰人看到斩马刀就瑟瑟发抖。
那斩马刀为何这样的战绩彪悍呢?
1、斩马刀到底长什么样?
斩马刀这种兵器的流传度并不广,或者在明朝军队中的配置并不普遍,因为它挥舞起来太费劲了。
不过这种战刀在郑军的装备比较普遍。
已知最早在南明永历十年(1656年)的时候,郑成功开始在军中推广装备斩马刀。
“吊(调)各处乡勇训练铳器,配执铜百子花钎铳,设斩马刀、不空归木棍。”(《从征实录》)
郑军中出装备热兵器火铳外,主要装备的冷兵器就是斩马刀,以及“不空归木棍”,也就是出手不白打的棍棒。
为什么郑成功要在军中推广斩马刀呢?
因为清朝的八旗骑兵属实有点厉害,在郑军缺乏战马正面对敌的情况下,以步兵装备斩马刀对阵骑兵。
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减少损失,同时对敌人造成巨大损伤的,不然也不会有“斩马”的名号了。
根据同时期郑成功的家族成员郑大郁记载:
“刀名‘斩马’,以其有披(劈)砍之妙用在也,形颇似半月,而以之横截马脚,如风扫折枝。”(《经国雄略·武备考》)
斩马刀的最主要用处,就是劈砍起来极其的顺手与便捷,因为刀身形似弯月,所以横断马脚如同秋风扫落叶,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尤其是跟骑兵对敌的时候:
“用以攻击(骑兵)者,所宜也。”(《经国雄略·武备考》)
也就是所谓的马不够,斩马刀来凑,毕竟步兵对骑兵天然处于劣势,选好武器是相当重要的。
关于斩马刀的形制好像颇具争议,大部分时候描述有点像青龙偃月刀,或者跟水浒里的朴刀类似。
但是根据郑大郁的记载,郑军装备的斩马刀是这样的:
“斩马刀,一名砍刀,长七尺,刃长三尺,柄长四尺,下用铁钻。”(《经国雄略·武备考》)
斩马刀也可以叫做砍刀,这种刀总长度为七尺,明代营造尺一尺约为32厘米,七尺则是两米出头了。
其中刀身长为三尺,约一米;刀柄长为四尺,约一米二三十公分,刀柄略长于刀身。
刀柄下装有铁钻,乍一看确实跟偃月刀类似,但又确实不是偃月刀。
因为郑大郁也对偃月刀有另外记载,偃月刀共长七尺五寸,但是光刀柄长就有五尺,明显跟斩马刀的比例不同。
斩马刀刀身应该是郑军装备刀类中最长的,毕竟劈砍骑兵刃长确实占优。
关键郑大郁还绘制有斩马刀的图画,但是从他的配图来看的话,跟文字描述又不太贴切。
左起第三为斩马刀
因为他画的刀柄比刀身小太多了,要么就是他绘图水平不太好,要么就是图画仅供参考。
2、斩马刀让清军骑兵吃了大亏
郑军中虽然很早就配备了斩马刀,但是真正让斩马刀扬威天下的,还是郑成功麾下的铁人军。
铁人军是国姓爷组建的一支重装甲步兵部队,其目的也是用来对付清军骑兵的,而且重甲还是模仿的清军重装骑兵。
郑军缴获的清军骑兵重甲在三十斤以上,能够很好地包裹全身不至于在战斗中受伤,郑军的铁人军战甲应该会更重。
除战甲外铁人军还配备有其他装备,比如脸上还要戴着厚重的铁面具,以及要携带其他作战装备等。
总负重可能在五十斤左右。
所以对铁人军的选拔极其严格,最重要的就是力气一定要大,武艺高低反而在其次了。
“设一大石重三百斤于演武亭前,将选中者,藩亲阅,令其提石绕行三遍。”(《从征实录》)
对于那些被征招到铁人军的士兵,最基本的选拔方式就是举起石头,三百斤的石头举起来还不算,还要绕着演武亭转三圈才合格。
在铁人军成军以后,郑成功给他们精心挑选的统一武器,就是郑军中早已装备的斩马刀。
“每班带班长六员,配云南斩马各二、牌鋛各二,弓箭则全班俱执。”(《从征实录》)
铁人军的基层编制是班,每班有战士六员,其中有两人是拿着斩马刀,进行对外输出的。
在郑成功率军北伐南京时,铁人军手里的斩马刀就发挥重大作用,在银山之战中重创清军骑兵。
当时郑成功以200铁人军为先锋,主动对阵清军八百骑兵:
“左虎卫特当其锋,以二百人冲杀满汉八百余骑。”(《从征实录》)
左虎卫镇其实就是铁人军的正式名称,铁人军只是对这支部队的通俗称呼,不过确实非常的形象。
这二百铁人军手执斩马刀,凭借厚重的铁甲不仅挡住清军的骑射,而且硬生生列阵挡住了骑兵的冲击。
当时铁人排成三叠阵势,头叠铁人军充当人墙阻挡骑兵,身在二叠的铁人兵则看准机会,操起斩马刀对清军骑兵一顿劈砍。
“我头叠之兵任其冲突,安然不动,被我二叠之兵并人马砍死。”(《从征实录》)
斩马刀不仅把清军战马劈砍躺下,连清军也给顺带着消灭了,结果就是清军骑兵被砍到崩溃。
随后铁人军追杀溃退的清军:
“我师奋勇死战,无不一以当百。虏遂披靡,齐奔下山坡,连人带马,跌陷无数。”(《从征实录》)
最后这支清军骑兵被斩马刀砍成了全军覆没了。
最牛的是在郑军兵临芜湖时,八名铁人军跟二百清军对阵,然后操作就比较逆天了。
等铁人军把斩马刀一亮出来,200占据优势兵力的清军,居然就瞬间土崩瓦解,被8名铁人军追着砍。
“虏遂惊走,八人乘势追赶去南门,本县并防守虏兵繇(由)北门逃遁。”(《从征实录》)
八个人就收复了一座城,足见清军被铁人军和斩马刀砍出阴影,完全没有对敌的勇气。
不过比较可惜的是,铁人军(左虎卫镇)由于郑成功指挥失误,全军覆没葬身于南京札大山下了。
3、斩马刀给荷兰人留下的阴影
虽然铁人军全军覆没了,但是郑军中装备斩马刀的部队不在少数,后来这些部队就渡海收台了。
虽然攻台的郑军仍以冷兵器为主,而且装备的冷兵器也是各式各样,然而荷兰人对斩马刀的记载最多、印象最深。
因为他们也被斩马刀砍出阴影了。
首先咱们看看他们是怎么描述郑军的斩马刀的:
“敌军(指郑军)使用各种各样的武器……不少兵士双手拿着装在长柄上的大刀。”(《被遗忘的福摩萨》)
从这个描述上来看,虽然郑军中配备的冷兵器样式较多,但主要装备的还是斩马刀,而且形式也符合郑大郁的记载。
长柄的斩马刀,需要双手持握,挥舞起来寒光闪烁,虎虎生风,一刀下去人马俱碎。
荷兰人笔下的郑军及其斩马刀
此外荷兰人还记载,这些手拿斩马刀的郑军士兵,是具有自己作战使命和方法的。
“用长柄刀(原注:荷兰人也称之为‘肥皂刀’)的那些士兵,即像我们的枪骑兵一样,是用以阻挡敌军冲锋,保持自己队伍行列整齐的;当敌人陷于混乱状态时,他们便拼命追杀过来。”(《被遗忘的福摩萨》)
此外类似关于斩马刀的描述还有:
“中国人(郑军)所用的武器是大刀,是固定在木柄上的,像钺那样的大刀,用双手来握着使。”(《爪哇、福摩萨前印度及锡兰旅行记》)
“他们的大刀闪亮如银,看起来相当古典,好像古罗马人的样子。”(《梅氏日记》)
不过也有荷兰人把斩马刀称呼为“关刀”,毕竟斩马刀确实跟关刀或者偃月刀有点像,不过他们描述的确实是斩马刀。
“那些中国士兵(郑军)手持的武器,有又大又重的‘关刀’。”(《热兰遮城日志》)
之所以荷兰人会对斩马刀印象深刻,不为别的,就为他们被斩马刀砍到全军覆没过。
也就是国姓爷攻台时,打得最漂亮的也是郑军登台第一战——北线尾歼灭战。
负责作战的是国姓爷手下的战将陈泽,他带着本部宣毅前镇的700多名士兵,利用正面强攻和绕后偷袭结合的战术。
成功把240人的荷兰火枪手方阵打崩溃了。
然后冲上前去的郑军士兵,拿着斩马刀就是一顿疯狂输出,直接把这二百多荷军看到全军覆没。
“中国人(郑军)趁势猛攻,见人便砍,毫不留情。”(《被遗忘的福摩萨》)
或者是这样的记载:
“敌兵也不顾炮火轰击,用大刀向我们乱砍过来。”(《爪哇、福摩萨前印度及锡兰旅行记》)
就连这批荷军的指挥官上尉贝德尔,也被郑军的斩马刀毫不留情的斩杀,为他镇压郭怀一起义付出了该有的报应。
“他自己(贝德尔)虽然受伤倒地,又站起来鼓舞他的士兵,但终于被一把‘关刀’(斩马刀)砍倒。”(《热兰遮城日志》)
这些让荷兰人引以为傲的火枪手,居然被郑军斩马刀砍的全军覆没,此战足以让荷兰人最斩马刀长记性了。
所以但凡是荷兰人记述的这场战争,都必定不会缺乏对郑军斩马刀的描述,以至于有荷兰人看到斩马刀就惶恐不安。
北线尾之战属实也把他们砍出阴影了。
战后郑成功让释放了几个被俘的荷兰士兵,让他们给总督揆一捎去一封劝降信,心里郑成功就用北线尾之战恐吓说:
“你们派兵去北线尾登陆,但他们的脚一踏上那块土地,我们的士兵就立刻,把他们砍得一个不剩了。”(《热兰遮城日志》)
荷兰人还有不畏惧斩马刀的理由吗?
[荷兰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]